由於過去在公司專案中較缺乏執行 UX 研究的機會,為了精進產品設計領域的各項技能,我參加了 AAPD 舉辦的「第二屆產品設計挑戰賽」設計競賽。此競賽期許參賽者成為兼具軟硬實力的產品設計師,並且分享設計師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在七週內透過團隊合作來完成一個完整的產品設計專案作品。
專案中我擔任組長,主要負責管控專案進度並定期招開會議,也負責競品研究、UI 設計以及主導設計系統建立,並規劃提案簡報的視覺呈現。
◈ 企業命題 — Portaly 的挑戰核心
挑戰賽中與企業攜手合作,真實的提出產品問題,並針對企業提出的挑戰進行研究與拆解,設計出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合作的企業是 Portaly,過程中我們與企業一同朝向「協助創作者成功」與「讓創作者實現數位變現」為標竿邁進。
HMW
如何打造一套輔助『已有內容與流量』的創作者,從商品化到銷售,都能更有效率完成的系統流程
對參賽作品的期待
⏰
半年內能直接上線的模組
💪
解決方案的影響是否夠大
🎯
是否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
◈ 產品架構
利用「洞察、優化、回顧」三大核心而設計的產品架構模式,為創作者建立獲益的增長循環,讓創作者能夠透過 階段式的 AI 輔助,一路完成頁面的優化,逐步提升個人行銷上的表現並持續追蹤。
比賽成績—佳作 🏅
在 29 組取 8 組的決賽中,我們取得佳作的成績!
以下是評審的部分回饋:
👩🏻🦰
把整體流程和使用者留意的資訊整理得非常清楚,完整度高
🧑🏻
進行跨域解題,除平台本身更擴展 CDP Mail 等方式的思考
🧔🏼♂️
設計與企業產品結合度高,有抓到 SaaS 與 AI 整合的要點
🧑🏻🦱
有抓到市場需要和適合著力的地方,團隊也有朝這方向前進
️👱🏻♀️
設計系統的原則定義清楚,也有落實在介面設計上
◈ 研究洞察|了解現況且找出關鍵點
規劃與執行深度訪談
我們想了解創作者目前在使用產品與在變現過程中遭遇的難題與現況,因此規劃了 8 場線上訪談。
⭐
研究目標
📝
研究方式
深度訪談
訪談人數:8 人
訪談時長:40-50 分鐘/人
🎯
目標受訪人
以 IG 平台為主的 KOC 創作者為主,具備變現計劃或已有變現經驗,不侷限粉絲數。
・使用過 Portaly 且 有變現經驗
・使用過 Portaly 但 沒有變現經驗
・雖沒有使用過 Portaly 但 有變現經驗
💬
訪談架構
1 了解創作者品牌與背景
2 經營經驗
3 Portaly 或相關平台使用經驗
4 變現挑戰
5 未來期待
聚焦使用者輪廓
以變現經驗為軸,可以將創作者進行分為「茫然起步型、試探成長型、熟練對策型」。我們發現不同行為特徵的創作者,也需要不同面向及介入程度的協助,在考量功能範圍、市場需求度及差異性後,我們決定以試探成長型創作者作為此次設計的核心受眾與目標,深入探究與洞察創作者最在意的進步方向。
從訪談中,歸納出核心問題
我們從訪談中歸納出目前試探成長型創作者在 Portaly 或其他競品使用上的洞察,並綜合我們在認知走查時的發現,從原本的命題出發,收斂出更細緻的HMW進行頭腦風暴。
對數據敏銳度不高
不太理解數據的意義,對於上升下降、數字變化等,難以用行銷優化的角度解讀。
優化行動方向模糊
缺乏數據驅動的行動思維,就算理解數據涵義,也不一定能直接擬定新的行銷決策。
主頁優化動力不足
不曉得數據與主頁之間的具體關聯,在架設好主頁後就較少再回來主動調整。
認知走查
數據和主頁對照性低
數據頁面和主頁編輯頁面距離遙遠,在來回對照的過程中會增加頁面切換的操作負荷。
how might we?
◈ 概念發想
根據訂立的HMW進行頭腦風暴,再從中整理出 3 個有機會的設計解法
解法 1
草創期
在創建帳號或調整主頁時,提供具行銷潛力的主頁模板
解法 2
草創-試錯
在特定階段節點時,推廣真人行銷顧問媒合服務
解法 3
試錯-開始獲益
在已有商業行為的前提下,針對主頁提供 AI 編修建議
進行綜合性評估
將解法放進創作者的變現階段中,我們透過評估開發風險、測試難度、競品優勢等面向選出最適合的解法
訂立設計假設與規劃驗證
根據核心問題提出更細節的設計假設,並規劃出整體循環流程,根據核心與關鍵畫面做概念驗證。透過快速測試搜集使用者對產品的想法、驗證設計假設並迭代。
對數據敏銳度不高
不太理解數據的意義,對於上升下降、數字變化等,難以用行銷優化的角度解讀。
假設
優化行動方向模糊
缺乏數據驅動的行動思維,就算理解數據涵義,也不一定能直接擬定行銷決策。
假設
將主頁編修建議定位於指定區塊旁邊,能協助創作者清楚辨別主頁待調整之處,促進修改效率。
主頁優化動力不足
不曉得數據與主頁之間的具體關聯,在架設好主頁後就較少再回來主動調整。
假設
在 Email 呈現圖像化的數據與績效,能有效讓創作者進一步前往 Portaly 查看及探索新功能。
◈ 設計迭代|根據回饋進行迭代
根據三個關鍵頁面「數據報告書」「智慧編輯模式」「績效回顧通知信」做概念驗證後,搜集用戶第一手回饋並提出設計上的優化
01. 數據報告書
認同有提供更明確的方向
受測者皆認同有提供更明確的方向,特別期待更客製的數據分析與行動建議。
量化分數造成無形壓力
原本預期利用『量化的分數顯示』來鼓勵創作者進步,但測試後發現分數顯示會造成創作者的情緒低落,認為被批判且甚至產生反叛的心裡,更不想去找出問題與優化。
數據資訊龐雜,不熟悉而造成恐懼
原先的設計希望用『數據Dashboard』讓使用者能自由穿梭在所有數據資料中,但測試後創作們表示因為平時沒有常常接觸數據,一眼映入這麼多圖表會因為不熟悉而產生恐懼的感受,降低點擊了解的慾望。
02. 智慧編輯模式
重點標示提升修改效率
受測者認為設計足夠直觀,也期待能重點標示變現區域,進一步提升修改效率。
細節建議外,也期待整體的建議
原先我們希望透過提出對區塊的『內容優化建議』,幫助創作者增加修改與優化的效率。測試後發現創作者雖表示對細部內容建議滿意,但也提出針對整體區塊配置與鋪排建議的需求。
03. 績效回顧通知信
對自我成長感興趣
受測者皆表示有意願進一步查看更多,尤其對數據成長的背後原因及影響感興趣。
期待更多內容來源與預期效益
原先版本我們希望透過『重點績效回顧』,吸引創作者回顧與查看。測試後發現創作者同時也希望能看見這些成果的背後數據,並且期待能有預估的優化效益與預估時長,幫助他們進行下一步的決策。
◈ 設計成果|利用 AI 行銷編輯輔助,成為創作者獲益的敲門磚
數據報告書—輔助創作者了解自身表現與機會點
以顧客成長、獲益提升為分析目標,提供亮點及七項不同面向的報告,創造更精準的洞察。顯示創作者們最在意的數據指標,提供詳盡的圖表對照與文字解釋,加強數據理解力,並且利用語意化的標題呈現 AI 分析結果,並根據數據內容提供修改建議。
智慧編輯模式—讓創作者聚焦想改善的面向
聚焦想改善的面向,帶入修改建議,讓創作者一眼看到有哪些細部建議可以修改,用直觀的筆記式建議,標記於重點區塊旁。提供優化進度條,幫助創作者知道改善的進度,讓進度可視化。
優化編輯彈窗—專注任務並加入 AI 輔助優化進行
呈現特定建議,專注調整一個任務,且可利用 AI 按鈕,自動產出更適合的圖文內容,也提供『一鍵帶入所有建議』,直接預覽 AI 調整後的整體頁面。
每月獲益回顧—開啟獲益正循環
視覺呈現每月關鍵的獲益成效和優化方向,創作者閱讀報告回饋後,可以點選按鈕前往修改或瞭解更多
響應式設計
考量常通勤與時間不足的創作者,除電腦版本外也提供手機預覽與編修的功能,讓修改和預覽更為彈性。
建立設計系統與元件庫,確保未來擴充體驗一致性
我們將產品定位為專屬於創作者的「主頁成長夥伴」,希望讓創作者們將自己的創作化為回報。
因為主要客群是創作者,我們希望從視覺與互動層面激發用戶情感連結,增強愉悅感與滿意度,如抽象插圖或色彩點綴,讓創作者感到品牌理解他們的創造需求,因此從原有的設計系統出發,重整了 UI 介面的視覺風格及佈局,凸顯 AI 功能並強化任務聚焦。
◈ 學習與反思
時程控管需適時調整,且隨時保有彈性
一開始規劃專案時程其實都想得非常美好,但實際進行時會碰到許多突發狀況,這此的經驗裡在前期的研究過程中因為受訪者的時間緣故造成時程延宕,在等待過程中我調配組員分別先拉取後面的事項進行,確保後續能加快專案的效率,更加體會到保持彈性與調整的重要性。
反覆驗證,理解使用者的真實心聲
最開始,我對我們的解決方案感到不太確定,但在實際測試後我們獲得了真實的反饋。雖然驗證結果有些超出預期,但我們並沒有感到挫敗,反而更加期待探索改進的方向,並希望能進一步檢驗對創作者更具價值的功能與內容。我們也深刻了解到「產品需要透過多次迭代來驗證假設」的關鍵性。
此外,鑒於賽程的緊迫,我們無法對所有問題進行迭代,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必須評估每個功能的「重要性」和「所需時間」,以及調整迭代的「優先順序」,這也成為了我們在比賽中的一項重要經驗與收穫。